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内涵发展、保证质量(高浩玮)

2013-12-18

——天津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回顾及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天津大学一直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学校审计处组建于1985年6月,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事业单位中第一批建立的37个内部审计机构之一,从成立之初至今,始终保持独立的处级建制,目前,两个科室7名工作人员中,高级审计师2名,中级审(会)计师4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全处平均年龄37.5岁,结构合理,队伍充满活力。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尝试离任审计20年来,我们始终把天津大学 “实事求是”的校训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理念,坚持严把质量、强化深度、注重实效,走过了一条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的稳步发展之路。

一、简要发展历程

我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校办企业审计开始。90年代曾是高校校办产业的辉煌时期,对产业的审计量常常会占很大比重。在教育部“打基础、抓重点、上水平”的方针下,审计工作由定期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逐步尝试摸索其他的类型和方式。适应当时较为普遍的承包经营模式,我校开展了校办工厂的承包责任审计,对经营效益真实性、承包指标合理性以及上交学校指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审计检查,收到良好效果,此项工作逐步推开。1995年6月《天津大学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正式出台, 到1999年时已完成40多家工厂、公司及经营单位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除校直属企业100%覆盖,还涉及院(或系、所)级单位以及系办公司。

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2004年,这个时期也是教育审计经历较大波动的阶段,我校始终保持了机构和人员的稳定,并根据上级要求围绕学校中心稳步开展各项工作。根据1996年4月原国家教委24号令,1997年底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审【1997】2号),是当时公布的11个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性文件之一。按教育部文件,1998年我校制定了《天津大学有关中层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根据我校实际,审计对象范围以掌握资金较多的机关处室以及二级核算单位负责人为主。1999年5月中央及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两个暂行规定”,紧接着2000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使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得到强化,并且更加强调了对干部管理监督方面的作用。我校也在规范程序、改进方法等方面不断摸索,审计力度不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提高。

第三阶段是在对前一段实践总结的基础上,2005年重新起草制定了《天津大学中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联席会制度,将审计范围正式扩大到全校所有中层行政正职。这之后,从2009年学院换届,我们开始了对学院院长的审计。相比而言,我们感觉各学院因都属于教学科研单位,管理模式和资金来源类似,审计内容趋同,可参照的东西较多;而机关处室或二级单位各自职能和工作范围各不相同,审计内容差异性大,评价难度的反而比学院要大很多。2010年12月,两办“新规定”出台标志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层面上走向成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工作特色和理念

多年来,天津大学审计工作始终秉承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大局的宗旨,从“科学性”和“发展性”两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总的来说,我们完成的项目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注重审计深度、质量和效果,把“严谨治学”的校风体现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力求把重点单位、重点事项审深、审透、审到位,力求审计效果达到最佳,并且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项目完成提升了审计部门在校内的影响、认知和专业化形象。根据统计,自2004年学校两次中层干部换届七年来,我校审计处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资金额总计达100多亿元,涉及29个单位的36位院/处级干部,其中,学院院长及书记6人;出版社、建筑规划设计院、职网教、附中、校医院、后勤集团、内燃机研究所等独立及二级核算单位的正处级一把负责人12人;财务、人事、科技、外事、设备、房产、总务、工会等机关部处长18人,此外,还有1位副校级领导在退休到任前,主动提请对其直接掌管的专项经费和校长机动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我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干部履职尽责,未发生违纪违规情况,但普遍在管理及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不规范、不健全甚至失效的情况。审计处提交的37篇,共计近200万字的审计报告,由于评价客观、事实清楚,90%以上在初次征求离任者意见时就达成一致;提出的142条审计建议,涉及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制度建设及内部控制等方方面面,因角度恰当、可操作性高,得到继任者的认可和支持,绝大部分都能落实或采纳。以下通过出版设和后勤集团两个审计案例举例阐述。

1.事实清晰,过程严谨,规避风险。

审计评价不同于其他,以充足的证据或证明材料支持评价结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要把握的首要环节,它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对企业审计而言,在确认报表收益的基础上对其任期经营状况作出评价是审计报告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2004年中层换届时,天大出版社尚未改制,我们受学校组织部委托对其社长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我想以这个项目为例对审计取证及审计评价的严谨性做一阐述。审计范围是2001年~2004年8月,因其从2002年开始使用新的出版管理系统,且库存盘点截止日是10月末,所以我们取2002~2004年10月的数据作为测试依据。首先,通过书库盘点结果,按平均折扣率,确定销售码洋和实洋的准确性,再考虑样书、回款等因素与报表收入进行核对;其次,对同期的产品成本进行审查,包括纸张及装帧材料、制版印刷费、稿费和编辑加工费等,在此基础上对结转的销售成本的合理性进行确认,从而确定平均成本率和平均费用率;第三,计算平均利润率,并根据前边测算的销售码洋推算销售利润,剔除处理书因素,测试计算出的利润与账面利润结果相差12004元。因出版社生产图书品种上千,并且测试过程是按理论和平均水平计算,因此我们认为差异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选择认可财务报表数据,对比上一个任期的数据,作出了“经营状况有较大改观,经营规模上了两个台阶”的评价。同时,还针对选题和出书规模、销售回款、材料成本、库存和系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9条建议。审计报告事实清晰,测试过程严谨有据,评价客观,时隔七年后的今天,仍然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2.注重内控,发挥职能,树立形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管理和内部控制是更好地发挥审计效果的重要途径。2009年学校组织部委托审计处对离任的后勤集团总经理进行审计,审计期是2006~2008三年。后勤集团是我校二级核算单位,下属14个中心,职工1600多人,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样,既有校拨经费也有服务和经营收入,管理核算复杂。审计实施是整个审计程序的攻坚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为提高效率,我们分了两段进行:前半段在处里,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运用数据库工具及自编程序对集团财务系统三年账目进行复核、分析、测试,确认其三年运行主要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二是对其提供的各类协议、合同、规章制度等文件按中心和类别归纳整理;三是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设定条件,从三年25万笔业务中筛选出重点检查的收支业务,这些工作大约一个多月时间。后半段集中三周时间深入集团现场,除对第一阶段筛选出的200多笔收支业务进行原始凭证检查外,重点对内部控制健全和有效性进行检查,首先与园林、保洁、楼宇、宿管、膳食、电力、维修、新村物业等11个实体中心主任分别见面沟通,进一步了解相关管理制度出台或修订的背景,询问第一阶段查账中不明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收集索取未提供或未完整提供的文件资料等;二选择物资和货币资金这两个最主要的业务循环控制,分别对膳食中心采供站、电力中心材料库房、餐厅点餐系统、地热浴室浴票管理等内部控制进行实地测试。在了解流程的基础上,对关联或衔接环节的文件数据进行核对检查,确认控制措施的执行效力。这项审计除了完成例行的审计评价职责外,在报告中,我们还针对其内部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27条审计建议,正式报告下达后,集团现任总经理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召集集团该党政班子成员开会研究整改,责成各副总经理和集团财务科逐项落实解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举措,同时责成办公室在年内就整改落实情况向审计处回函。由于收效良好,该项目主审还获得学校机关党委优秀个人工作案例的表彰。

三、两点认识及思考

1.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中国政治体制需要的独特审计类型。

如何突出管理和绩效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关注度较高的课题之一。在IIA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中,早已将“增加组织的价值,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作为定义,我们都知道,内部审计职业生命力的长久与否,取决于其对组织建设性和发展性方面贡献的大小,因此,内部控制、绩效和管理审计一直是我们最标榜提倡的。那么,为什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会单独提出这样的课题?1999年两办《暂行规定》和去年10月出台的《新规定》都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项举措。因此我以为,提出上述命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人”的审计,而不是对“事”的审计,审计目标以评价人为主,这也是它区别其他各类型审计的最大不同点。会计上有“持续经营”假设,任何企业和组织也都以长久地存续和发展为目标,而干部管理却有“换届”、“轮岗”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人”履行受托的经济责任去确定“事”的范围,再审计“事”的现实状况去评价“人”的履职情况,形成审计结论,往往审计部门为了对“人”负责,难以兼顾“管理、绩效、控制”这些与“事”关联度高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要健康长久发展又必须解决这一课题。

2.单位管理体制决定被审计人所负经济责任并进而影响具体审计内容。去年10 月两办《新规定》对审计内容做了明确规定,但仍只是比较一般性的规定,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个人,其承担的经济责任是有很大差别的。目前高校而言,核算上就有“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二级核算、二级管理”和“独立核算”三种模式,不同管理体制经济责任不同,必然导致审计内容差异。现阶段,我校各学院都属于第一种模式,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都在学校层,学院收入都由财务处拨款,院长仅对能由学院统筹的部分经费,如教学经费和非统招学费收入等有支配权,因此审计内容以院管经费使用和国有资产管理为主,另外,由于校级财务有时不能完全满足学院信息掌握和经费管理需求,我们在审计中也重点关注了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我校是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未来管理重心将逐步下移,学院(学部)会有更多的资源分配权,相应的经济责权增加,审计内容也会增加。因此,只有在科学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内容,兼顾评价与服务双重职责,才能探索出适应高校管理模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之路。